尊重使孩子有自信

自信,來自自尊,一個人首先有自尊,然後才會有自信。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,是內在的,只關乎自己的,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。

自信,來自自尊,一個人首先有自尊,然後才會有自信。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,是內在的,只關乎自己的,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。
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。要想孩子有自信,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。美國學校一直強調“鼓勵教育”“尊重教育”,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,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,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。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,但是他人緣好,有領導才能;也許他作文不行,但是他畫畫好,有藝術細胞;也許他不善表達,但是他體育好。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,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,從而確立他的自信。
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茲悠聲,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,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。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裏工作。在公司裏她常常感到不解,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,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,張口就是:“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……”“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……”而她,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,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,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。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,自己在實力上最強,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,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裏失去了很多機會。
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,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,感慨萬千地說,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,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,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,十道題做對了一道,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,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,沒有絲毫的諷刺挖苦。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?哪裏像我們小時候,考試沒考好,父母說罵就罵,違反了紀律,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,哪裏有一點尊嚴可言?
她說:「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資優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,別說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了,難怪那麼多功課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。」
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: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;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;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;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……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。
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,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,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。
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: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,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,有了自信,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,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。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,背多少詩,做多少道題,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,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