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8日上午10:41
文:輔心人(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心理輔導員)
如果你隻手覺得痛,你會縮嗎?那是天然本能,保護你,免得你受傷害。只是有些痛,躲不了,例如死亡。
香港話劇團較早前上演的話劇《心洞》,屬於正劇/悲劇,雖然當中不乏笑料,但整體是少有情緒緊迫的劇目,環繞著一份哀悼之痛。四歲兒子意外死亡,剩下一屋的四個親人 - 專業人士爸爸,為兒子放棄事業發展的媽媽,加上大兒子自殺而死的外婆〈即女主角的媽媽〉,還有剛懷孕的亞姨〈即女主角的妹妺〉。
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這份喪親之痛,有人希望別人停止他哀傷的方式,有人希望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對,相互交錯,加上意外撞死兒子的那少年司機,闖入他們的家......
精神科醫生Elisabeth Kübler-Ross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,提出哀傷輔導的理論,指出哀傷的五個基本階段〈Five stages of grief〉,包括震驚及否認、忿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以及最後的接受階段。
現代人看來,可能會覺得很簡單易懂,只是如果你知道在那個年代,人們只會叫你以忘記來掩蓋哀傷,彷彿把垃圾掃入地氈底,那你便會明白,那理論如何劃時代,甚至這個基本的理論,即使往後有不同學者的修訂,今日在哀傷或創傷輔導中,依然是重要的框架。
《心洞》的力量,正正是整個處境令你不能一下子逃離你的哀傷 - 即使你想,另一個成員可能想坦然面對。一個想抑壓,當無事發生,另一個依然不甘心,追悔當日可能阻止意外的過失。一個想為事件內疚、以悲痛去懲罰自己,另一人則去生旁人的氣來發洩悲傷。
當大家在哀傷,同時有人帶出笑聲……若你要關心哀傷的人,你能面對這些反覆起伏嗎?專家說,哀傷的五個階段並非順序出現,而當事人的情緒會反覆遊走於不同階段,所以即使你有一定的專業知識,依然會覺得無從入手。
你能盛載這份無力感嗎?還是你要抺走別人的哀傷,或者硬以自己的經驗和意見,來填滿當事人的心洞?只是你越想幫他拿走痛苦,你發現它更加牢固,更加重,情形一如要你自己抬起自己,愈發用力,愈難用力,甚至弄巧反拙。
失去如此重要的人、事和回憶,起碼能保留自己的哀傷,提醒當事人去面對失去的,體認自己的失落,到一個地步可以充實這個彷彿無底的心洞,才施施然步出哀傷,那是最基本應有的權利。若這最後的權利亦被奪去,最大的悲哀,莫過於此。《聖經‧傳道書》說: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」〈三:1〉
糊塗難得,哀傷亦然。
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
地址:九龍馬頭涌道139號聖三一白普理中心五字樓
電話:2713 9174
轉貼的位置標明:『轉載自《可圈可點》www.upwill.org』2012/5/8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